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虽然丙肝危害不容忽视,但公众无需过度恐慌。目前,丙肝的传播途径已明确: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经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重要的是,丙肝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常见的含氯消毒剂、酒精、高温等方法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更令人振奋的是,丙肝是可治愈的疾病!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广泛应用,规范治疗的治愈率超过95%。一旦实现病毒清除,不仅患者重获健康,传播风险也彻底消除。
科学防护应基于传播途径,采取分级策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传播风险极低,但需注意细节,避免“病从血入”。剃须刀、牙刷、指甲剪等个人用品必须专人专用,因其可能残留微量血液,成为潜在传播媒介。家庭成员如有伤口,应及时用创可贴或纱布包扎;处理他人血液或伤口时,建议佩戴一次性手套。被血液污染的衣物应先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日常衣物则无需特殊处理。
在医疗环境中,防控关键在于规范操作。手术器械等高度危险物品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中低度危险器械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或2%戊二醛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医疗废弃物须分类处置:锐器如针头、刀片应放入防刺穿的锐器盒,感染性废物如带血纱布则需封存在黄色医疗废物袋中,由专业机构集中处理。
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学习环境中,无需对丙肝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共用办公室、同桌用餐、一起上课、共用卫生间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如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使用免洗洗手液,即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若在公共区域被玻璃、金属等划伤,应及时清洁消毒并包扎伤口。
比技术防护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应尊重患者隐私,不随意泄露其健康状况;普及科学知识,消除误解与歧视;鼓励感染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治愈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挽救,更是阻断传播、实现“消除丙肝”目标的关键。
丙肝可防、可治、可消除。让我们以科学认知破除恐惧,以精准防护保障安全,以人文关怀温暖人心。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共同守护肝脏健康。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 郭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