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邵瑞鑫提醒农民朋友,对于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大于80%的农田,注意排水散墒,及时清理地表覆盖或倒伏的秸秆,仍在田间站立的秸秆不要急于粉碎还田,不可盲目安排农机进地,做到少进地、少动土、促散墒,以免影响整地质量,防止烂耕烂种。
播种时,选种拌种并重,适当增量浅播。针对今年小麦播期晚、冬前积温不足,小麦品种应选择高产稳产、耐湿耐渍的中早熟半冬性品种或弱春性品种。腾茬过晚地块选择熟期较早的弱春性品种,以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麦播期土壤湿度大,病虫草害滋生蔓延风险会大幅增加,要强化落实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等措施,根据病虫害种类,科学选药,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同时可添加生长调节剂,促进小麦出苗生根、提升抗逆能力。
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弥补晚播影响,一般每晚播2~3天,亩播量增加1斤。同时适当浅播,对土壤偏沙性、墒情较适宜的田块,播深3~5厘米;土壤偏黏、湿度偏大的田块,播深以3~4厘米为宜。
此外,各地应做好田间管理,实现以管补晚。今年全省冬前土壤墒情充足,要关注阶段性气温回升与土壤偏湿造成的麦田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宜时抓好化学除草,同时抓好冬季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控。还要密切关注冬前热量条件,对叶片发黄、长势偏弱的晚播小麦,可结合墒情和降雨,利用晴好天气酌量增施氮肥,促弱转壮。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