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广播电视报电子报

2025年7月1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9

开封广播电视报开封新闻 板凳沾着“泥土气” 宣讲围着“心坎说” 以“智”提效  绘税费服务新图景 全省群众合唱大赛开封赛区选拔赛举行 “星空乐章”响彻周末夜空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开封广播电视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禹王台区:

板凳沾着“泥土气” 宣讲围着“心坎说”

□ 本报记者 王娜 通讯员 黄体凯 刘明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又饱含深情的歌声从禹王台区三胜社区搪瓷厂小区传来,老党员陈秀花正借着红歌旋律,向围坐一圈的居民讲述党的光辉历程。与此同时,在南郊乡芦花岗社区凉亭里,派出所民警梁齐森拿着反诈宣传资料反复叮嘱:“不明链接别点,陌生二维码别扫,遇着可疑情况赶紧打110。”

黑板一支,板凳一摆,街头巷尾的空地上,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宣讲活动热闹开场。这便是开封市禹王台区创新打造的“板凳说”宣讲现场。没有固定讲台,无需复杂设备,宣讲员们带着小板凳走街串巷,群众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真正将政策宣讲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从“定点讲”到“流动讲”:

把课堂搬到群众身边

“以前参加宣讲会,得专门抽时间去村委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听,一边择菜一边学政策,啥也不耽误。”南郊乡大李庄的张老太太蹲在门槛上,手里择着豆角,耳朵听着宣讲员讲解惠农政策,脸上笑开了花。

禹王台区打破“会议式”“课堂式”宣讲的固有模式,将“板凳说”打造成“流动课堂”:社区广场的树荫下、农家小院的凉棚里、企业车间的休息区,只要是群众喜欢聚集的地方,就能围起一片宣讲天地。这种“上门送学”的方式,让忙于农活的村民、忙于生计的市民、忙于生产的工人,都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轻松学习。

下班路过小区广场,正巧碰到非遗传承人冉玉齐在讲解中医养生常识,徐女士顺手拉过一张板凳坐下,津津有味的听了起来,她说:“这宣讲没讲究,不用特意准备,听得懂、坐得住,学了还能用得上。”

从“单向灌”到“双向聊”:

让政策落地更接地气

“王大哥,您家孩子是会计?可得提醒他,最近有骗子冒充‘领导’借钱,千万不能信!” 梁齐森警官在宣讲时,总爱结合辖区真实案例“唠嗑”,还设计了“反诈问答”小游戏,居民们举手抢答,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板凳说”宣讲的另一创新,是把“我说你听”变成“你问我答”。宣讲员既当政策“传声筒”,又做民意“扬声器”:老党员讲党史时,会认真记下群众对社区治理的建议;非遗传承人教手艺时,会收集大家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心理老师做疏导时,会梳理青少年成长的困惑……这些“带着温度的反馈”,成了推动加强基层治理的鲜活素材。

刚参加完耕地保护政策宣讲的汪屯村王先生说:“以前感觉土地政策像隔着层磨砂玻璃,能看到,但弄不清,现在宣讲员蹲在田埂上跟咱算‘明白账’,才知道保护耕地就是护着自家饭碗。”

从“一锅烩”到“精准送”:

用“点单式”服务暖民心

“能不能讲讲孩子考前焦虑咋办?”“想知道老旧小区改造有啥新政策?”“想学几招夏季养生的法子……”

针对群众的“点单”,禹王台区组建了一支覆盖各领域的多元宣讲队:老党员讲红色故事,民警讲法治安全,心理老师做情绪疏导,非遗传承人教手艺,工程师讲安全生产……

在禹王台区实验中学,为了帮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心理咨询师刘小晓带着学生玩“压力疏解游戏”,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技巧让学生们放松不少;在开封制药集团车间,安全工程师吴凤顺结合生产细节讲规范,员工们说“就像在咱车间拍的案例片,比念文件实在多了”。

从党的创新理论到民生政策,从反诈知识到非遗传承,“板凳说”已梳理出了16类宣讲内容,开展了25场宣讲,覆盖群众近6000人次。可以说,小小的板凳,不仅围起了政策宣讲的“学习圈”,更架起了党群连心的“暖心桥”。

“群众在哪儿,宣讲就到哪儿;群众需要啥,我们就讲啥。”禹王台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板凳说”宣讲能快速聚起人气,形成效应,关键诀窍还是接地气,宣讲员和群众之间没有距离,真正实现了用“小板凳”替代“大课堂”,用“大白话”解构“大理论”,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未来,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小板凳”,将继续在街头巷尾传递党的声音,让政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本报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开封广播电视报
ICP证:豫ICP备2024071054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