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作为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其引育留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撬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构建起多元化乡村人才振兴支撑体系,其中兰考县“引才搭平台、育才强技能、留才优生态” 的路径,为全市乡村发展提供了有效范本。
一、政企联动搭平台,精准引才“归巢”
“以前觉得家乡机会少,现在企业办在家门口,回来创业比在外漂泊踏实多了。”兰考县南彰镇周庄村周某说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2018年,他返乡创办节能保温材料企业,如今二期基地投用,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员工月均工资超5000元。
这是兰考县“企业搭台、政策引才”模式的缩影。围绕蜜瓜、红薯、民族乐器、红色文旅等特色产业,兰考县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人才回归联络站”,通过“线上恳谈会+线下返乡行” 对接在外人才。2025年,6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共吸引86名行业人才返乡,形成了“引进一人、带来一队、兴办一企”效应。平台组织成为引才的“桥梁纽带”。兰考县妇联联合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建设“巾帼人才数据库”,吸引23名非遗传承人、电商专家入驻,为乡村妇女发展赋能。
政策激励让引才更有底气。兰考县出台《激励优秀乡土人才十条措施》,对返乡创业企业给予最高50%设施投资奖补,对带动30人以上就业的涉农企业给予设备投资30%补贴。同时,为新获有机食品认证者发5万元奖补,为营业执照持有者提供5000元创业补贴。2025年已发放各类奖补资金超1200万元,惠及217个企业和个人。
二、产教融合强技能,精准育才“赋能”
“从零基础到月入四千,藤编让我顾家挣钱两不误,还有了一技之长。”许河镇妇女王某的经历,源于该镇“乡村大讲堂”。她和87名赋闲妇女通过培训掌握藤编工艺,作品销往多地,月销售额破15万元。
这种“企业下单、机构接单、学员接单”的订单式培训,是兰考县育才核心模式。兰考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设定制化课程,2025年开展培训54期,2656名学员中90%“毕业即就业”;汇通新能源与兰考县一职专建“新型学徒制”,全年培养46名生物质能源人才,缓解企业“用工难、技工缺”问题。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打造多元育才载体。兰考县许河镇组建“后备干部研修班”,以“理论+实战”模式培育的63名村级后备人才中,已有12人当选村“两委”委员并顺利开展工作;县电商协会在堌阳镇开办“农创客训练营”,今年培育的156名电商人才中,32人将民族乐器单月销售额做到超10万元。
科技赋能提升育才实效。郑开兰科创园创新团队在木铎湾建立“田间课堂”,培训120名种植户无人机植保、节水灌溉技术;河南大学7个科研团队开发“数字农业培训系统”,用VR模拟蜜瓜种植,培训“新农人”189名,带动惠安街道何寨村梨产业亩产提升23%。2025年,全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670人次,新培育“新农人”200名、乡土人才300名,技能人才总量增长31%。
三、生态优化优服务,精准留才“扎根”
“企业建宿舍,政府解决孩子入学,在这里工作比大城市舒心。”弘辉医疗技术骨干李某2024年跳槽而来,现已安家。该企业年产值1.8亿元,为员工缴“五险一金”,建设职工书屋、健身室,员工留存率连续三年超92%。
企业的暖心服务与政府的政策保障形成留才合力。兰考县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58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神人助公司联合堌阳镇建“人才公寓”,配套幼儿园、超市,解决27名技术人才后顾之忧;兰考县医保局通过医共体改革,实现县乡远程会诊,让乡村人才就近享受优质医疗。
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凝聚人才。兰考县企业家协会每月办“焦桐人才沙龙”,今年已开展11场活动,促成17个技术合作项目;县乡村建设专班组建“一员三师”队伍,吸纳45名专家参与乡村建设,让人才在实践中获得价值认同。
事业平台是留才根本。兰考县以“共富工坊”为载体搭建人才平台,2025年全县新建共富工坊100个,提供岗位4300余个。三义寨乡白云山村,12名种植人才带领村民建成千亩果蔬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86万元;东坝头镇张庄村,8名文旅人才打造红色旅游线路,2025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1万元。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兰考县人才工作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能提升”的良好态势,2025年,新增返乡创业1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人才总量较2023年增长57%,技能型人才占比达58%,形成了覆盖种植养殖、非遗传承、电商文旅等领域的人才矩阵。如今,兰考县各类人才扎根乡村以实干践行焦裕禄精神,这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协同发力的人才振兴模式,打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人才工作样本,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开封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