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建在直播卖红薯
10月13日,在兰考县仪封镇黄河故道,雨后红薯叶水珠尚未散尽,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已站在千亩红薯基地里,他俯身拨开垄间的红土,紫红色的薯块跃然眼前。这位曾经的郑州市金店老板,如今转型为“红薯书记”,用十年光阴在黄河故道书写了一段红薯产业的振兴路。
2014年春节,当代玉建带着载满年货的卡车驶入代庄村时,村头那眼仍在使用的老井让他思绪万千:曾经的代庄“旱天北绝收,涝年南无粮”,红薯干是家家户户半年的口粮。
当年,这个从中原工学院毕业、在郑州拥有7家金店和两家酒店的企业家,在老支书“把穷家撑起来”的恳求下,做出了让乡邻震惊的决定:回村。
初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代玉建面对的是负债的村集体和涣散的党组织。他自掏腰包90万元建起5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协调35万元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创新推行“党员一拖四”模式,重构基层治理网络。这一切,让代庄获得新生:连续六年“零上访”,2022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人安更要思变。变在哪儿?代玉建又想起了红薯。在代庄村村史馆里,2014年的脱贫档案与2024年的电商销售记录并排陈列,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2018年,代玉建邀请河南省农科院专家检测发现,代庄村沙质土壤硒含量达0.42mg/kg,是种植高糖度红薯的天然沃土。
2019年,代庄村小面积试种红薯。
2020年,代玉建引进“烟薯25”“裕禄红”等优质品种,建立200亩种苗繁育基地,使亩产从3000斤提升至4500斤,糖度提高3个百分点。
2024年,代庄村2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物联网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智能化水肥一体机精准灌溉。“裕禄红”等红薯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单日销量突破两万单,红薯均价从0.8元/斤涨至3.5元/斤。
2025年,兰考红薯与盒马鲜生等品牌建立供应链合作,开发出红薯干、薯条、冰薯等深加工产品。代庄村搭上合作快车,拓宽红薯销售渠道。
如今,“离了不能活”的红薯,给代庄村带来了新的活力。
走进代庄村的农事装备产业园,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内,开创农业、聚农环保、艾瑞德等企业相继入驻,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代庄村的“共富工坊”里,“每天能挣80块钱,还管两顿饭。”68岁的张大娘熟练地编织着蒲草收纳筐,笑着说。这个由村集体运营的工坊,通过“企业供料+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模式,让6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村里设立的“薯香基金”,已累计发放助学金12万元、养老补贴8万元,改造危房32户。
2024年,代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代玉建和兰考红薯协会会长张世波谋划的“红薯蓝图”正在延伸:三年内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开发红薯酵素、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黄河故道红薯产业带”。
暮色中的代庄村,千亩红薯泛着紫红色的光晕,正如代玉建在村史馆前言中所写:“每一个红薯都承载着乡亲们的期待,每一寸土地都应当焕发新的生机。”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