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非遗绝活,却难寻一方固定天地!非遗传承如何从“散落珍珠”变成“文化项链”?这份需要空间承载的“活态”传承,其困境被开封市政协委员褚自刚敏锐地捕捉到,他经过深入调研,在今年市“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盘鼓、抖空竹等文体类非遗项目固定展演基地的提案》。本期《议案提案追踪》为您重点关注。
夏日清晨,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依然挡不住空竹爱好者锻炼的热情。城墙下,一个个表演者身形矫健,空竹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伴随着空竹特有的“嗡嗡”声,构成了开封城墙根儿下独特的一景。
开封空竹达人李振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抖空竹爱好者有个‘家’了。”他指着旁边几个醒目大字的标牌“大梁空竹苑”,表示大家每天在这里锻炼,有了归宿感,心情很好。
城墙根儿下,这片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空地,如今成了开封抖空竹爱好者的“固定据点”。而在半年前,他们还在为场地发愁。
开封空竹达人唐伟表示,因为空竹这种运动器材,掉在地上以后会转会跑,所以说需要相对空旷的场地玩空竹。
“当时这还是个地方杂草丛生的地方,没有围栏,地面也不平整,我们几个劳动了十几天才把这块地方整出来。”空竹爱好者王老先生说。
空竹爱好者的无奈,也是许多传统非遗文体项目的缩影。
国家级非遗项目盘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轩表示,很多非遗项目训练一般没有固定的场所,平常表演节目,需要自己找场地,要不然就是在大马路边或者城市花园的小广场。
这份“动”起来的文化,这份需要空间承载的“活态”传承,其困境被开封市政协委员褚自刚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多次走访传承人、爱好者,深入学校了解需求,褚自刚意识到,解决场地问题,是盘活这些“动感”非遗的关键一环。
褚自刚表示,就像盘鼓需要一个合适的地方,既能够静心地训练,又不扰民;像空竹这些非遗,让他们既能训练,又不能不小心伤害旁边的人。那么这些场景就需要精心的谋划,甚至周边的环境也需要选择,这是靠非遗传承人个人的能力不能达到的。
褚自刚是一名市政协委员,也是一名从事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在日常调研中他了解到,开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精心谋划、锐意革新。然而,不少非遗项目在景区、街区、学校、乡村的展演大多为临时性的,做不到常态化,经常受到空间和安全性的限制,不能顺利实施。
国家级非遗项目盘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轩表示,在五六年前,有开封盘鼓进校园这个活动。当时,他带着非遗传承这方面的老师们去了10多所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
非遗项目的长远价值在于活态化的代代相传,于是,褚自刚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他提出了《关于设立盘鼓、抖空竹等文体类非遗项目固定展演基地的提案》。
褚自刚提出,应该让非遗文化走到市民中间;让非遗文化能够活态化的传承;并帮他们精准谋划展演场地;学校应该精选一些适合的、文体类或者体验类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达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
提案落地,贵在行动。市政协高度重视这件提案,交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办理落实。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郭娟表示,一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二是开封市生产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果,宣传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60项,市级270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81人,市级444人。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落实提案的过程中,坚持保护和宣传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他们邀请褚自刚共同开展调研。
郭娟认为,目前撂石锁和抖空竹已经在城墙公园有展示基地,开封盘鼓、撂石锁、抖空竹、麒麟舞在当地的文化馆设立有非遗传习场所。
大梁门北侧城墙脚下的“大梁空竹苑”,就是由市文广旅局牵头,城管、教育、社区等多部门协同之下,迅速建立起来的。
郭娟表示,市文广旅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是依托节庆活动,提升非遗影响力;二是开展研修培训;三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四是推动社区非遗普及。
金明中学的操场上,一节普通的体育课,正上演着不普通的传承。三年前,这些孩子只能在博物馆玻璃柜前眺望非遗。而今,粉笔书写知识,石锁传承技艺,两者在校园相容共生。
“撂石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中学“撂石锁”校本课程教师鲍峰说:“我是‘撂石锁’的第四代传承人,‘撂石锁’现在已经成为金明中学的校本课程。非遗项目能够在校园当中更好地发展,并作为很重要的一个课程,是我们开封市对非遗工作的重视。”
金明中学学生韩宇阳说:“我是从初一上学期开始接触‘撂石锁’的,非常喜欢,这项运动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敏捷思维,会继续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在县街小学的多功能大厅,学校盘鼓社团负责人王娟正和她的学生们进行日常盘鼓排练。提案中“鼓励大中小学生就近开展研学、展演”的建议,在这里变成了一张动态课堂。
市县街小学科一段段长、盘鼓社团负责人王娟表示,日常开展的活动,有非遗传人带他们的团队和学生面对面互动学习,学校的学生还经常参与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以及每年教师节的表彰会等活动,学生们在这些实践过程当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自信、更收获了一份传承技艺。
市县街小学学生吴浩说:“盘鼓让我的体质更加好了,让我的精神更坚韧,激发了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喜爱。”
据了解,目前全市56所中小学开设盘鼓、撂石锁、汴绣等非遗校本课程,组建学生非遗社团120多个;依托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与非遗展演,年均举办校园非遗活动300多场。
褚自刚认为,基本上实现了提案的要求,对此是非常满意的。
一份提案,牵出的是政协委员为民履职的初心,是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的决心,更是市民百姓“守护文化”的热心。从“有没有”到“好不好”,非遗固定场地的落地、非遗走进学校,不仅解决了“在哪演”的现实难题,更搭建了“如何传”的文化桥梁。
(据开封广播电视台《议案提案追踪》栏目)
开封广播电视台
《议案提案追踪》
首播:周五 20:15(新闻综合)
重播:周三 20:15(新闻综合)
周六 6:30 13:15(新闻综合)
周一 7:05 18:20(文化旅游)
周二 7:05 18:20(文化旅游)
新浪微博:@议案提案追踪
栏目热线:23851577
栏目邮箱:KFTV1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