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助学有力。据光明网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又“偷偷”往学生饭卡里充钱了。学校根据学生在食堂刷卡记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有效筛选,同时发挥辅导员职能,实现受助人员信息的有效补充和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无需申请,悄悄将“暖心”送给学生。这份“默默的爱”,已经坚持了10年。
暖心举措追根溯源,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正式推行“隐形资助”项目,学校通过网络手段了解学生的消费状况后,采取“一对一”的办法给予资助,不事声张,也维护了学生不愿公开自己经济状况的“隐私权”。此外,学校还构建了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奖助学体系,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申请得到相应的资助。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厦门大学在2008年起便在学生中实行“免费米饭”政策,后来又提供免费矿泉水和厕纸;郑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经常给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发放伙食补助;吉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还给处于考研、求职等特殊时期的困难学生,发放补贴、求职西装、御寒服等。这种补助方式既提高了助困效率,又保护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
长期以来,高校资助贫困生的方式屡惹争议。为了公平,个别高校制定了苛刻的程序,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必不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贫困,个别学校还搞出登台演讲“哭穷比惨”的闹剧,让受助者的尊严无处安放。越贫困,越敏感,部分贫困生选择放弃。但若程序不透明,又难免暗箱操作,被人诟病,资助金可沦为“唐僧肉”,人人都想揩一把油。
如何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是教育部门、高校面对的一道技术难题,更是一道洞察人性的考题。相比于传统的助学金发放方式,采用“隐形”补助的方式,避免了学生用材料自证家境和学校公开贫困生名单造成的尴尬和矛盾。直接将补贴金“偷偷”打到学生的卡上,既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也让其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与外界压力。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利用大数据的“隐形”补助,增强了助学扶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根据收款机的流水数据,统计出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消费情况,从而确定哪些学生需要发放餐补。“无需多言,你的难处我知道”,精准锁定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避免了通过证明材料造假等“骗取”补助名额的现象,使补助金的发放更为公平公正。
唯有不刻意,方才显真诚。通过“隐形”餐补这种长效机制,让高校的“以人为本”四字变得可知、可见、可感,让更多学生因此受益、受惠、受助,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懂得感恩、乐于奉献、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