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阶段。在这样又闷又热的环境里,人体会出很多汗,一方面导致血液中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血管内血栓容易形成;另一方面大量出汗使得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会加重心脏的缺血、缺氧,让三伏天成为了心血管疾病高发期。
预防中暑 出门锻炼的时间最好在傍晚较凉爽时进行,而且由于早晨是心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所以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晚饭后一小时再锻炼,最好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不太激烈的运动。避免皮肤直接暴晒在日光下。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调节机能会下降,所以在11时到16时之间尽量避免外出,必须要外出的时候要注意防护措施,带足水,多饮水。家中应备些防暑药品,同时应减少在高温下运动,多喝点消暑的汤粥。
饮食 夏天出汗较多,易造成体内微量元素、水分流失,使血液相对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血栓,诱发心脑血管、中风、心梗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在三伏天应少量多次注意水分补充。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类,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心脏病患者可以喝些淡盐水和果汁补充钾,不要喝大量冰镇饮品。
监测血糖 夏季血糖偏低,而胃肠疾病也容易造成血糖的变化,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糖尿病患者的创口不易愈合,因此外出时尽量不光脚穿鞋,在凉席上铺一个床单子,以免造成创伤。使用凉席时,还应经常擦拭,多暴晒来杀菌,以免皮炎的发生。脾胃虚寒的人尽量少用凉席。
注意控制情绪 三伏天气温高,出汗多,容易烦躁激动发脾气,并引发夏季情感障碍,表现为缺乏兴趣、心情低落、脾气古怪。这种情况应该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气温高的时候要少做运动,注意科学饮食,补充水分。
(通许县中医院 杜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