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广播电视报电子报

2024年7月1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9

开封广播电视报公益 临时救助点全覆盖 构建救助服务新网络 开封市儿童福利院走出首位研究生 开封市救助管理站: 巧用“五结合” 织密“救助网”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开封广播电视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时救助点全覆盖 构建救助服务新网络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序) 连日来,我市夏日经济持续升温的同时,一组组身着制式马甲、佩戴印有“救助管理”字样红袖章的工作人员,正行进在大街小巷、小区楼栋乃至城市的犄角旮旯之间,将一张张宣传资料和联系卡发放给市民与游客。

这些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但他们同属一个新机构——临时救助点,都为在汴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服务。

在鼓楼区油坊社区,一块印有救助热线电话的“临时救助点”招牌,醒目地挂在社区办公楼入口处。在一间兼具办公和仓储功能的房间内,整齐地码放着饮用水、方便食品、四季服装、鞋袜以及被褥毛毯、简易帐篷等临时救助物资。

“这些救助物资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配备。”油坊社区临时救助点救助专员王单洁介绍,“临时救助点的设置和救助物资的配备,帮助我们社区解决了一道难题。”

王单洁口中的难题就是如何向辖区发现的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服务。社区是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最主要来源地、发现地和劝返安置地,但救助管理工作一直是社区乃至城乡救助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如何最早发现、最快处置、最优安置需救助人员,更是关系市域内区域中心救助管理站职能发挥的关键节点。

“临时救助点的设立,是解决社区在救助管理工作方面难题的一个高效路径,也是夯实救助之基、畅通救助渠道、织密救助网络的关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正勇表示。

据悉,今年5月落地实施的、嵌入社区的临时救助点不仅是一个救助物资存放、救助政策宣传机构,也是一个发挥社区网格员、物业、环卫工人以及居民主动发现作用,将救助服务从社区延伸至景区、夜市、居民楼、涵洞以及车站等场所的微型信息收集站,一个能为救助对象提供快速判别、信息咨询、物资发放服务的微型服务站。

像鼓楼区油坊社区这样的临时救助点,开封市区已经建成运行的还有20处,规划建设还有116处。这些点位覆盖市属5区所有街道办事处,全部镶嵌在基层社区各类服务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居民区、办公区、商业区、景区以及夜市、车站、涵洞、工地等场所,能最大限度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关口前移设置临时救助点,进一步优化了救助服务供给的路径。”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瑞表示,以往较为滞后的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前面临生活困境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的紧急救助体系,将因充足、有效的物资储备和供给,逐渐完善为具备应急性、过渡性、便利性的救助庇护服务体系,可避免因救助不及时出现的流浪乞讨或其他恶性事件发生,从源头上实现有效治理。

与其他类别的临时站点不同的是,临时救助点提供救助服务的工作人员并不“临时”,而是经过培训、专业技术精湛的救助专员。

“全域化、全覆盖、嵌入基层式的临时救助点网络建设,是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尝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晓燕介绍,“通过前期的运行,目前各项职能正逐步显现。相信随着市救助管理站、区救助点和社区临时救助点的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一个更加专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具有开封特色的救助管理工作服务体系将快速建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本报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开封广播电视报
ICP证:豫ICP备2024071054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