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这株跨越三千年文明长河的草木,早已成为承载中华精神密码、浸润民族文化血脉的独特符号。尤其是我国的人民币,无论是面值五十元的纸币,还是一元硬币、一角硬币,菊花永远赫然在列。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将菊花等同于丧葬,扣上“清冷孤寂”“祭祀之花”的帽子,陷入了“单一场景绑定”的思维陷阱和认知误区。
漂洋过海,名声“遭灾”。1798年,菊花首次在法国马赛成功栽种,因其盛开在秋冬之交,恰逢天主教会的秋日祭典,西方人便纷纷将这美丽而适时的菊花作为祭奠之用。1967年,日本政客吉田茂离世,为了向西方文化“积极靠拢表忠心”,日本在其葬礼上布置了“菊花台”,通过电视转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几十年的外来文化入侵,让具有高洁坚韧、吉祥长寿的美好寓意的菊花蒙尘,令人扼腕叹息。
菊花的风骨,是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的生命韧性。从《楚辞》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自守,到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转坚韧,再到南宋词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不屈气节,菊花始终屹立在季节的凛冽处,以不凋的芬芳对抗秋寒。这种“凌霜而开”的特质,恰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面对战乱、灾荒、外侮时,始终坚守的精神底色——不向逆境低头,于困顿中绽放蜿蜒向上的力量。
菊花的意蕴,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它从未局限于文人墨客的书斋案头,早已深入民俗生活的肌理,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重阳节“采菊酿酒”“簪菊辟邪”的习俗,将菊花与“敬老”“祈福”的人间温情绑定,让高雅的文化意象走进市井烟火;中医典籍中,菊花“清肝明目”的药用价值,使其从审美对象变为守护健康的“本草良方”,实现了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即便是在现代,菊花从传统盆栽走向城市绿化,从文人画作走向艺术设计,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
汴菊千年芬芳,绽放文化新解。为菊花正名,实则是回归一份正统又正解的文化传承,唤醒深植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力量。历史厚度的浸润,现代温度的“加持”,让菊花成为承载市民共赏的文化纽带、镌刻城市基因的文化符号、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赋能城市前进的发展密码。当我们重新审视菊花,更应看到它背后的文化力量:凝聚着民族气节、生活智慧与文化自信的精神图腾。
为菊花正名,本质上是为那些被误读、被曲解的传统文化符号正名:每一株草木、每一首诗词、每一种习俗,都可能藏着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唯有正视传统正本溯源,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焕发生机,让更多人读懂中国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文化浪漫,读懂中华民族“于磨难中显风骨”的文明底色。
菊花不语,却以三千年的绽放,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坚韧与从容。这份诉说,值得我们用心倾听,更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