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万隆沙地蜜薯抢“鲜”上市,走俏市场。近日,在祥符区万隆乡红薯种植基地,采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挖薯机不停地来回穿梭,刚出土的红薯个个色泽红润、体态饱满,映红了种植户的笑脸。种植户抢抓农时,忙着将刚挖出土的红薯按照大小挑拣、分选,装箱入车。守在地头的合作社运输车满载着这些“金疙瘩”运往收购点,通过电商物流销往国内一线城市。从地头到舌尖,现场机械收挖、现场装箱,地头物流即时发送到各商超,这样一条龙的效率着实让人赞叹。
种植户柴红龙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红薯表面的沙土,然后按照大小精心挑拣、分选、装箱。“咱万隆金沙地的西瓜红,口感超级棒!俺今年种了十几亩,亩产2000公斤左右,按现在的行情,一亩地能收入6000多元。”柴红龙一边忙着收红薯,一边算起增收账,“收完这茬,还能再种一茬胡萝卜,地不闲,钱也赚个不停。”
在万隆乡,像柴红龙这样靠红薯增收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该乡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加强种苗培育、机械化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指导,全面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紧密型订单农业,推动红薯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薯”光。
“一直供不应求!货车今天下午就到,定的都是万隆沙地蜜薯,售价两元一斤。”万隆乡薯再来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仓库里,负责人陈清刚正在指挥工人打包。货架上,贴好标签的万隆沙地蜜薯,即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当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薯再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全国市场,不仅帮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而且通过电商渠道让万隆红薯“走出去”。从收购、分拣到打包、发货,一条畅通的产业链,让“土特产”有了大销路。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该乡合作社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进入采收季后订单接连不断,合作社丰产丰收,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近年来,万隆乡探索出“乡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以祥符区唯一的甘薯协会为引领,整合多家合作社抱团闯市场;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支点,建起优质红薯示范带。从育苗、种植到收购、仓储,再到电商销售和深加工,万隆乡不断拉长红薯产业链,让“特”“优”农业战略落地生根。如今,这里的红薯不仅能鲜销全国,还在向深加工领域拓展,附加值越来越高。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农民富。万隆乡用小红薯“链”出大产业,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开封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