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发文,针对孙女士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抽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作出回应: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景区霸气回应,一锤定音,让这场“胡乱苛责+盲目矫情”的投诉吃瘪。
复盘这场投诉闹剧,不过一场臆想游戏。投诉者以控烟志愿者自居,打着“控烟人人有责”旗号,自诩为青少年健康着想。不满景区的解释,声称要二次投诉,企图站在“道德高地”证明自己是对的。殊不知,在一波波理性探讨声音面前,没捞到便宜,还惹一身骚。这场闹剧如同一面“照妖镜”,让一些所谓的“公知”“正义”“公益”原形毕露。
鲁迅不是玻璃罩里十全十美的圣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有当时普遍的嗜好。有些人习惯以怀揣“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宏愿,挥舞着现代的禁烟标准,对着鲁迅形象指手画脚。用现在的法则去管民国的事儿,无异于张三闲得发慌,拿着鸡蛋怼墙。
矫枉过正,历史变得虚假;完全放任,失去价值引导。如果按照投诉者的逻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就是个“败家子+酒蒙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实属“纹身少年+暴力分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妥妥的“一枚吃货”“豪情义气冲云天,歃血为盟桃花园”的刘关张就是“拉帮结派古惑仔”……
历史要尊重,现实要回应。在课本和纪念馆里,鲁迅是批判旧制度的开拓者、圣斗士;在网络空间,又化身成表情包、段子王。“鲁迅说过”成了万能的套话,哪怕他根本没有说过。鲁迅纪念馆既是历史现场,也是公共课堂。公共空间的责任,从来都不止于展示。既要面对参观者的凝视,更要面对社会语境的放大。
我们不能苛求历史人物的完美无瑕,更不能因为现代的“奇思妙想”而随意篡改。公共场所禁烟的重要性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不能忽视,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禁止鲁迅抽烟,而在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正如鲁迅所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