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fgdb.com/m/Content/themes/mobilekftv/weixinlogo.png
“年纪大了,腿也疼,眼也花,手也哆嗦,这份《婚礼中敬茶的来源、方法及意义》的手稿,写了七八天。”2024年11月29日,在开封市
http://www.kfgdb.com/m/content/2024-12/06/000748.html

等待处理…

88岁的婚庆司仪刘传英:

从业58年的坚守与传承

何高峰
2024年12月06日

“年纪大了,腿也疼,眼也花,手也哆嗦,这份《婚礼中敬茶的来源、方法及意义》的手稿,写了七八天。”2024年11月29日,在开封市宋城路广电大厦门前,88岁的刘传英交给记者一份手稿。

天寒地冻,年近九旬的刘传英,拄着拐杖,带着马扎,坐了40分钟公交车,只为交一份有关民俗婚礼的手稿。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敬业与执着,让记者汗颜,更感钦佩。

在婚庆行业耕耘58年,累计主持婚礼4000余场次,收徒267人,出版了4部专著,83岁高龄的时候,还远赴河南省驻马店市主持婚礼……一连串数字的背后,彰显着这名“当代愚公”的坚守与传承。

敬茶,追根溯源不简单

11月21日,河南电视台的一名编导联系记者,称以前看过本报对刘传英老师的报道,想咨询他一个问题:婚庆典礼中,“新娘给喜婆敬茶”是否有文献记载。

带着疑惑,记者联系了刘传英,刘传英称会翔实一下资料,尽快给予回复。其间,他手写了关翔实的资料,并送到开封广播电视台。

刘传英告诉记者,参考多年来主持民俗婚礼的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民俗婚礼现场,并没有“新娘给喜婆敬茶”这个说法,而是各地根据不同风俗习惯演化而来。关于“新娘给喜婆敬茶”的起源,发起是在宫廷官府,后来被富贵人家效仿。

敬茶的时间,一般是在婚礼结束的第二天早上,夫妻双方同房以后,佣人将相关情况给新郎的母亲,证明新娘是完璧之身。新娘给婆婆敬上一杯茶,婆婆如果爽快接过,轻呷一口,点头表态“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一家人了”,表明已经认可了新娘;如果坚决不接茶,更不肯喝,就是对婚姻的不认可。对于婚姻而言,“敬茶”存在一定的未知风险,这种礼仪也就逐渐淡化了。

刘传英表示,结婚是一辈子高兴欢喜的时刻,人们都希望把婚礼搞得隆重一些。在现实的婚庆典礼中,为了增加喜庆的元素,就延伸了“新娘给喜婆敬茶”的环节。在司仪的引导下,通过新人敬茶、改口,发红包等一系列操作,既渲染了喜庆热闹的氛围,又发扬了中华民俗的尊老孝老的优良传统。

坚守,流金岁月多变迁

据史料记载,司仪行当已有数千年历史。到了宋朝才成为一个官职,专职负责皇宫、官府中重大活动和重要贵宾的接待,同时也是皇宫及官府中婚礼庆典的主持人。后来商贾富豪也纷纷效仿,举办婚礼时请来司仪主持,甚是热闹。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司仪已演变为负责结婚典礼全面事务的主持人。

刘传英是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1966年开始学做婚庆司仪,1年后就能单独主持婚礼。在他看来,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婚俗文化,是一切婚礼仪式的“根”和“魂”,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

他勤奋好学,善于总结。在主持婚礼期间,发现许多人对民俗婚礼里的常识并不清楚,就连不少专业婚庆司仪也说不出其中的门道。他便利用主持婚礼的便利条件,每到一地,都带着一个笔记本,坚持向当地的老年人、威望高的人多学、多问、多听、多记,力求掌握当地婚礼文化的详细资料,认真进行编辑整理,并灵活运用到婚庆主持中,既符合当地民风民俗,又新颖典雅,广受赞誉。

从业58年以来,他执着于婚俗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工作,根据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传统婚礼的程序、步骤、包括细节都记录在册,如数家珍。他把传统中式婚礼分为6个程序:纳彩(提亲)、问名(合婚)、纳吉(定亲)、纳征(送聘礼)、请期(择日)、亲迎(成亲)。在古代,新人结婚时,这6步礼仪不可或缺。虽然现在有些程序简化了,但是也要遵循特定的流程。

主持,春风化雨润心田

他主持的婚礼,生动有趣,互动十足,从来不带“荤腔”,更不会乱开玩笑,力求通过一场婚礼主持去言传身教,教化育人。

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他被业内人士称为婚庆民俗“活字典”“百科全书”。有一次,一名司仪在婚礼现场对新郎认干爹开锁的仪式礼仪不太懂,就打电话向刘传英现场求助。他在电话中详细讲解了这一礼仪,解了这名司仪的燃眉之急。

豫东一个小村,新郎生来愣头愣脑,语言粗暴,说话如同炸雷,不懂得尊重父母,父子关系紧张,很少说话。在婚庆典礼的感恩叩拜环节中,刘传英以理说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提出父母养儿不易,省吃俭用等往事,使新郎眼含热泪,心情激动,跪下磕头,带着哭腔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你们二老,我今后要当个孝子,孝顺二老。”婚礼现场掌声雷动,刘传英也趁热打铁说:“光说不算,说了就变。从今往后,好好表现。”婚后新郎性格大有改变,文明对待父母,家和万事兴。

刘传英认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司仪也要在传承民俗婚礼文化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代接轨。他在祥符区袁坊乡尝试“导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前半场是“传统”式,后半场是“浪漫”式,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火爆的场面和温馨的氛围让新郎新娘和亲朋好友喜出望外,赢得广泛赞誉和效仿。

传承,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些年,刘传英一直坚持做两件事:写书育人,授徒传承。他挖掘、搜集、整理、编纂资料,先后出版了《司仪在婚礼中的韵律》《中原婚庆司仪宝典》《中原婚庆司仪三十问》《民俗婚礼司仪“活字典”》等专著,创作戏曲小品《请司仪》,发表论文《论讲孝道的民俗婚礼》等。

以《民俗婚礼司仪“活字典”》为例,该书对民风民俗典故作了详细说明,尤其是女娶男仪式、拜师收徒仪式、燎锅底仪式、认干爹挂锁仪式、三天回门仪式等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创办了“开封婚庆刘派团队”,发展了267名学员;开设非遗传承讲习所,无私传授经验。如今,这些学员遍及全国各地,既有传统婚礼司仪,又有浪漫婚礼司仪,都能独当一面。

2006年,他荣获开封市首届司仪大赛“金牌司仪”称号,2009年荣获河南省婚庆行业唯一的“河南省民间文化家”称号,2009年12月被定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婚礼”的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3月,他还应邀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持人庞晓戈、《武林风》主持人郭晨冬共同展演民俗婚礼,受到现场观众和婚庆界的好评。

“民俗婚礼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朝,非遗文化传承人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传承下去。”刘传英坚定地说。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开封广播电视报
http://www.kfgdb.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