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一般是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民间散文叙事作品。民间故事系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通过口耳相传,在传承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开封的民间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了娱乐休闲、道德教化、现实补偿等多重功能。
开封民间故事大体可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笑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生活。开封民间故事中生活故事数量最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立足日常,其主题、角色和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通过描绘人物间的恩怨情仇、命运起伏,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生活故事语言朴实,情节曲折,环环相扣,既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也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开封地区的生活故事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故事和市井故事,也有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市井奇谈和机智人物故事。有反映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长工与老爷的故事,也有描绘生活琐碎的巧妇故事、女婿故事和婚姻家庭故事,还有展现工匠精湛技艺和职业操守的工匠故事,以及讲述为人处世智慧的社会故事等。这些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开封民众的生活风貌、节庆习俗、情感认同和审美价值判断。在开封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杀鸡断案》,不仅展现了为政者的智勇双全和为民请命的正义精神,也反映了开封民众对公正和法治的渴望。又如《紫金钵》《高阁老认兄弟》,讲述了善良的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浪子回头》则鼓励人们有错就改,向善向上。再如《刺总督》,张达、王福、李操三人在开封相国寺结缘,共同卖麻线串儿起家,后贩卖药材发大财。张达从军后步步高升,成为广西总督,却忘恩负义,诬陷王福并霸占其妻。李操为兄报仇,巧妙设计,在城隍庙前刺死了张达,展现了兄弟情深和正义的力量。《胡二马月》中,胡二与马月结为把兄弟,胡二怀疑马月偷了自己媳妇的金戒指,马月为了兄弟情谊,忍辱负重,变卖所有东西换了个戒指还给胡二,后来真相大白,金戒指原来在鸭子肚里,胡二深受感动,邀请马月一起生活。故事反映了无端的猜疑和误解对友情的伤害。《张老运受骗》中,张老运卖面为生,因一时贪念,被一个小偷用假元宝骗走了钱财和毛驴,他因此变得懒散,不再干活,最后发现元宝是假的,只能外出讨饭。故事警示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小便宜。《都来看》中,施善在客店遇到盲人任凡,好心与他共盖一被,却被任凡讹走了被子,施智为父报仇,巧妙设计让任凡在众人面前出丑,最终任凡受到教训。故事赞扬了智慧和正义,批判了欺诈行为。《大火烧小火烧》中,朱仙镇物价暴涨,质量下降,唯有“双羊”和“牛王顺”两家生意货真价实。一卖“烧”者吆喝“十四两大火烧,十五两小火烧;‘双羊’家的香不着,‘牛王顺’家的炮不响”,预言了两家将免遭火灾,后来朱仙镇大火,唯独这两家幸免,验证了预言,从此这两家生意更加兴隆,其他商家也再不敢欺骗顾客。故事弘扬了诚信经营的理念。《“一点”的故事》中,一个秀才在进京赶考时遇到算卦先生,被告知考卷上必有一点未写,但有神明相助,果然,他因疏忽将“太”字写成了“大”字,却意外中举,后来,他成为贪官,因将“太子”写成“大子”而被革职还乡。故事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因一时的疏忽而铸成大错。
二、情节夸张,富有想象力。开封民间故事中的幻想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和想象力。它们通过讲述人与精灵、神仙或鬼怪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善恶有报、知恩图报等道德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这些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富有想象力,语言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和喜爱。如《龙女报恩》,渔翁父子救了化身为小白蛇的龙女,龙女康复后离去。十年后,龙女化身乞丐女百合,嫁给渔翁的儿子七哥,用宝物帮助乡亲们度过旱灾。真相大白后,龙女不得不返回龙宫,留下宝物给七哥,二人依依惜别。《仙石女》中,孤儿小三拾得一块仙石,仙石女从中诞生,为小三做家务。恶霸王狗子嫉妒并刁难小三,仙石女用仙法一一化解。县官来抢仙石女,仙石女用洪水淹没县衙,铲下恶人头颅,最终与小三过上幸福生活。《砍柴》中,勤快的小三在山上砍柴时救出被戒指卡住的老虎,与老虎结拜为兄弟。老虎为小三送来媳妇和食物,但某日大雪后老虎饥饿难耐,最终将小三吃掉,故事以悲剧结尾。《狐狸报恩》中,许文夫妇行医救人,曾救治一狐仙母女。狐仙为报恩,多次救助许文之子立言于危难之中。最终,狐仙为救立言泄露天机,立言母子又救狐仙一命。狐仙为报大恩,愿与立言结为夫妇,共同孝顺老母,一家幸福美满。《阴阳县令》中,袁寿昌赴维县上任途中,偶遇阴间城隍县令,二人相谈甚欢,约定互相照顾。袁寿昌上任后,参拜城隍庙,城隍神像自动立起欢迎,后袁寿昌梦中与城隍相会,二人成为好友。一日,袁寿昌见城隍审理一贪官,竟是自己的恩师,袁寿昌虽求情,但城隍仍依法处置。后城隍因泄露天机被免职,临行前告知袁寿昌他也将失去官职,袁寿昌果然因病辞官。这类故事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达到的愿望,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得以实现,使勇敢善良的主人公得到报偿,恶人、贪心者受到惩罚。
三、尖锐泼辣,寓教于乐。开封民间笑话故事大多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结构精巧,往往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简短的情节中展开尖锐的矛盾,待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时,突然揭底,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更多的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民间笑话常常运用夸张手法,反映了人性的各种面貌,如贪婪、愚蠢、机智等,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在寓教于乐,使人在哈哈一笑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某些真理。如《糊涂知县聪明百姓》中,知县搜刮民财,不顾百姓死活,收成不好时仍派粮派款,百姓派代表以年龄相加反驳知县,使其无言以对。《知县换腿》中,知县腿上长疮,找名医治疗,名医建议锯腿并换腿,知县同意,衙役的腿被锯下换上,知县能走,衙役却失去腿,医生又用狗腿换给衙役。狗失去腿后,医生给其装上泥腿,从此狗撒尿时总抬起一条腿。《看财奴》,财主极度吝啬,从不买菜,卖菜人故意丢菠菜试探,财主上当后仍不改。在饭馆看到穷人吃大餐,他也想挥霍,却因过于算计而喝凉水致病。即使到了临死时刻,儿子们提出薄葬方案,财主仍想着怎样才能省钱。《比年龄》中,老和尚与放羊孩比年龄,老和尚用黄河澄清的次数夸大年龄,放羊孩的妈妈用更夸张的说法羞辱老和尚,夺回羊群。《目不识丁》中,丁少爷不善读书,丁员外悬赏教其识字,老师用铁钉提示丁少爷记住“丁”字,没想到考试时丁少爷仍不认识,只认识手中的“小铁棍”。《葫芦碰着光葫芦》中,秀才进庙捐香火钱,方丈热情款待,秀才出门时碰见葫芦,写下打油诗借讽刺葫芦多且无用来挖苦和尚。《烂眼赶集》中,烂眼人赶集时多次误判路况和物品,导致落水、被狗咬、砸烂油馍锅、摔碎油罐并扎伤手,霉运连连。《戏迷》中,戏迷新婚之夜仍在演戏,听到妻子放屁误以为大炮声,吓得逃跑,家人追赶至井边,戏迷不慎落井,被救起后仍继续演戏。《不宜动土》中,李二先生很相信阴阳八卦、五行之说。他不管干啥,都要先看黄历。看到“今日不宜出门”,他就爬墙头,结果墙塌了,把他埋在土里,儿子拿铁锨翻土救他,他又看黄历,说“不宜动土。”儿子气得直怪他糊涂。
开封民间寓言故事,通过简洁明了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角色设定,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多以动物或特色人物为主角,通过夸张的情节和生动的描绘,揭示人性的弱点或社会的某种现象。如《一只狼》,傍晚时分,屠户背肉回家,途中遭遇狼追,屠户先后扔出两块肉,但狼仍紧追不舍,情急之下,屠户爬上大柳树,将肉钩挂在树枝上,狼见肉却吃不到,最终因试图跳跃取肉而被肉钩钩住,屠户趁机将其杀死。故事警示人们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又如《元宝》,财主吝啬成性,钱花不完却从不施舍,发大水时,他带着元宝逃生,途中饥饿难耐,见穷人抱着南瓜游泳,欲买南瓜被拒,五天后,财主饿得奄奄一息,再见穷人时,已无力呼救,最终饿死。故事讽刺了那些贪婪吝啬、舍命不舍财的人。
四、朴素的价值表达和类型化结构。开封的民间故事表达了本地区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以满足底层民众精神需求为根本审美取向。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少,叙事手法较粗陋,简单直白,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事表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
开封民间故事还承担着道德教化功能,通过讲述和聆听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言不二价》《茶店高风》宣扬的都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未能入宫的娘娘》《万善出于心田》讲述的都是宁愿损失自己利益也不能伤害他人的故事,引导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开封民间故事的结构一般遵循“愿望+克服困难+获取帮助+愿望实现”的模式。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愿望,这些愿望往往与改善生活条件、战胜困难或实现某种理想有关。为了实现愿望,主人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可能来自自然环境、社会压迫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主人公可能会得到来自超自然力量、智慧老人或其他人物的帮助。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帮助,主人公最终实现了愿望,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这种结构不仅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还通过克服困难和获取帮助的过程,最终实现愿望,体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开封民间故事生于民间、兴于民间,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传承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有助于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未来,我们期待优秀的开封民间故事能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说明:本文系综论性写作,其间提及许多学者的创见,因这些观点基本已成学界共识,故不再一一标明出处。谨向先贤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