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fgdb.com/m/Content/themes/mobilekftv/weixinlogo.png
立秋时节,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期,人体也开始阳消阴长。此时有些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目赤牙痛、皮肤干裂的情
http://www.kfgdb.com/m/content/2024-08/30/000328.html

等待处理…

立秋养生“三防五调”

2024年08月30日

立秋时节,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期,人体也开始阳消阴长。此时有些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目赤牙痛、皮肤干裂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秋燥易犯肺,还会耗伤津液。因此,立秋后的养生要点,是预防肺燥,守护阴津,做到“五防五调”。

立秋后要防三种疾病

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因没有适应温差变化引起抗病能力下降,出现乏力、流鼻涕、咽喉疼痛及发烧等症状。

1.防鼻炎 立秋后空气中湿度逐渐降低,下雨次数逐渐减少,空气中水分蒸发快,人容易感到鼻腔干燥;加之立秋后气温下降,鼻腔内神经对温度的降低非常敏感,人容易出现鼻子不通气、流鼻涕等症状。

2.防消化道传染病 在饮食卫生方面,要注意预防冰箱食物储存不当引起的肠炎,如果出现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防乙型脑炎 8月、9月是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10岁以下儿童更应警惕,如果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嗜睡、精神变差等情况,家长应带他们及时检查。

立秋后养生需“五调”

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做到“五调”。

1.精神调养 秋季内应于肺,立秋后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心情舒畅,肺气自壮。

2.起居调养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天气转凉,还应及时增添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

3.饮食调养 秋燥易伤津液,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不吃生冷,应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以滋阴润肺。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百合、山药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4.运动调养 立秋后,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以强身健体。

5.进补调养 立秋一到,气候转凉,“秋老虎”肆虐,容易使人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也有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建议到医院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补调养。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开封广播电视报
http://www.kfgdb.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