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fgdb.com/m/Content/themes/mobilekftv/weixinlogo.png
本报讯 (记者 王娜)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根本不敢靠近!现在好了,‘垃圾山’变身‘小公园’,孩子们也多了玩耍的场地。”7月
http://www.kfgdb.com/m/content/2024-08/02/000168.html

等待处理…

“垃圾山”变成“绿水青山”

2024年08月02日

本报讯 (记者 王娜)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根本不敢靠近!现在好了,‘垃圾山’变身‘小公园’,孩子们也多了玩耍的场地。”7月31日,正和老伴儿一起沿着开封市生态园林(苗木)基地散步的肖女士指着道路一侧的绿化带高兴地说。

如今,走进昔日芦花岗“垃圾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新铺的柏油路两侧,栽种的一排排小树随风摇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介绍,垃圾筛后的建筑骨料及腐殖土经过堆体整形后封场覆盖。封场后,优先选用垃圾堆体周边生长良好、抗性较强的植物作为生态修复的首选植物,主要栽植草坪以及构树、榆树等,通过地表植被的涵养,恢复基地的生态属性。大部分垃圾稳定化处理后再种植具有一定观赏性的乔、灌、花、草等,逐渐成为一个苗木园林基地。

芦花岗“垃圾山”位于开尉公路东侧约800米处,占地面积96.15亩,地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180米,东西长约360米,于20世纪80年代启用,2013年停用,历史存量垃圾约110万立方米。

“咱们脚下的,就是当年那座‘垃圾山’。”站在约30米高的山顶,开封市城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江东辉笑着说,他参与并见证了“垃圾山”美丽蝶变还原“绿水青山”。

2022年5月,经开封市委、市政府决策,由市城管局牵头,开封市城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芦花岗“垃圾山”进行生态治理,即筛分处置陈腐垃圾,筛后建筑骨料及腐殖土经过堆体整形后封场覆盖,通过雨水、填埋气体导排、覆膜防渗等措施进行原地封场处理。

江东辉介绍,项目建设的车轮一天没停下过。他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场地为家,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完成陈腐垃圾筛分35万立方米,完成垃圾外运焚烧处置4.2万吨。治理期间,市城管局主要领导每月到施工现场督导检查,压实工作责任,推进工程进度。广大施工人员不分昼夜,分班施工,严控工程质量,抢抓项目进度,共计完成陈腐垃圾筛分约40万立方米,筛出轻质可燃物外运无害化处置约7.2万吨,100余天跑出清零开封速度。

据介绍,目前主要栽植草坪以及构树、榆树等,通过地表植被的涵养,恢复基地的生态属性。大部分垃圾稳定化处理后再种植具有一定观赏性的乔、灌、花、草等,逐渐成为一个苗木园林基地。

“种上了树,绿化得这么漂亮,我们可不忍心破坏这里的美景。”骑车路过的附近的村民李子俊说,把垃圾清理干净了,再平整土地种上绿植,现在成为花园了,走到这里都感觉心情愉快。

清除的垃圾去哪了?江东辉说,全部进行了资源化利用,轻质可燃物热值非常高,运送至周边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在解决垃圾治理的基础上“变废为宝”,减少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效控制二噁英类物质的产生与扩散,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都有重大意义。

此外,陈腐垃圾进行生态治理后,避免了因为垃圾堆积产生的沼气和大量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同时,在垃圾堆体底部采用防渗系统,防止地下水污染;垃圾体四周设置地下防渗墙,阻止外面的地下水与垃圾堆体下被污染的地下水混合。

从避而远之的“垃圾山”,通过综合治理变成了可休闲、可观景的生态“青山”,从污染源蝶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画卷,芦花岗垃圾山成为了历史,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让绿满汴梁成色更足。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开封广播电视报
http://www.kfgdb.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